由於瓦特森 ( Watson, J. D. ) 、 克利克 ( F. H. C. Crick) 之工作主要是依賴他人的數據,曾有些人對此嚴加指責。不過,如能將 1952 年 2 月有關建造 DNA 模型之數據加以綜合,就可看出他們對科學之貢獻了:
 
1. 核?甘和核?甘酸之化學性質,經由李文 ( Levene, P. A. T. ) (1909-37) 之研究,大致已告確定;核?甘酸間的鍵,亦已由陶德 ( Todd, Lord ) 及合作者予以澄清(1945-52)。

2. 卡司巴森 (Caspersson, T. ) 等 (1938年以後) 證明 DNA 為一極為龐大的分子。

3. DNA中嘌呤鹼和嘧定鹼之量的關係,由卡嘎夫 (Chargaff, E. ) 和魏亞特 (Wyatt, H. V. ) 予以決定 (1948年以後)。

4. DNA在遺傳上的重要性,由亞佛理 (Avery, O. T. ) 及合作者 (1944) 提出,而由海謝 (Hershey, A.D. ) 和蔡斯 (Chase, M. )加以肯定。

5. 鮑林 (Pauling, P. ) 和科瑞 (Corey, R. ) 利用X光繞射法及分子模型法建立了多?類之α螺旋構造。隨後,此項構造由派魯茨 (Perutz, M. ) 和肯德魯 (Kendrew, J. ) 在蛋白質中予以確定 ( 1950 年以後)。

6. 柯克蘭 (Cochran, W. )、克芮克、萬德 (Vand, V. ) 和史道克斯 (Stokes, A. ) 證明了螺旋產生 X 光繞射學說。

7. 阿斯特巴瑞 (Astbury, W. T. ) 和貝耳 (Baeyer, A. von ) (1938),以及魏耳金斯 (Wilkins, M. ) 和戈司陵 (Gosling, R. ) (1950) 的X光照片,顯示出含有堆積鹼類之晶體纖維的形像。

8. 法貝格 (Furberg, S. ) 的核?甘構造,顯示鹼和醣呈垂直排列,因而推想出單股螺旋之DNA構造 (1949)。

9. 魏耳金斯和史道克斯根據晶體纖維X光繞射形像(1941),而認為DNA是螺旋狀,並進而推測螺旋之直徑和間距之數值。

10. 佛蘭克林 (R. Franklin ) 和戈司陵藉水化DNA 之X光繞射觀察,發現 DNA 有二型,磷酸鹽骨架位於外面,鹼類居內面,並指出分子為二或三股,具有對稱之二分軸。

11. 以鹼類之鍵合現象來解釋 DNA 滴定曲線,由古蘭德 ( Gulland, J. M. ) 及其合作者所提出 (1948)。

12. 黨諾豪 ( Donohue, J. ) 為瓦、克二氏指出鹼類之正確地同質異構物。
 
 

出處:DNA世紀之回顧 (徐氏基金會) ,李明憲譯辭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