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P (Internetwork Datagram Protocal)

【譯名】網際網路資料協定

【說明】它在 XNS 架構中是用來作為第一層的服務站,負責網路封包的格式、網路的定址及路徑的選擇。

【參考】XNS

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

【譯名】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

【說明】IEEE是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的縮寫。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性組織。它除了出版了數十種的專業雜誌和舉辦各種學術會議外﹐主要還在於制定有關軟體工程、區域網路等的標準。這個組織中就有一個專門負責制訂電機工程和計算機工程業界標準的標準化小組。而 ISO 也常以 IEEE 的標準作為國際標準的參考依據。

IMP (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

【譯名】介面訊息處理機

【說明】這是一種硬體設備的名稱,主要是在分封交換網路的建構上被使用。

implicit locking

【譯名】暗鎖

【說明】詳見 Advisory locking

Imported Symbol

【譯名】內部符號

【說明】指未被定義在可共用的函式庫(shared library)中的字符。

in-band data

【譯名】無

【說明】在 UNIX 系統,為了要提升處理績效,減少輸出輸入次數,都會將資料存入緩衝區內,等累積到一固定量時才一併處理。像這一類性質的資料,我們就稱作 in-band data

【參考】out-of-band data

In-core inode

【譯名】核心索引點

【說明】索引節點(inode)有兩種存在狀態。在未被使用時,它被放在磁碟中所謂的「索引節點串列」裡(inode list);當它要被參考時,系統會將之載入主記憶體內,此時的索引節點我們稱之為「核心索引節點」。這時候節點的內容比「磁碟索引節點」(disk inode)的內容多了四項資料:

1. 此節點被存取的狀態。

2. 使用此檔案及其節點的所有處理程序。

3. 檔案指標所在的位置為何。

4. 此節點所在之磁碟的設備識別碼(device ID)。

【參考】disk inode, inode

Indirect block

【譯名】間接區塊

【說明】為了使磁碟的儲存空間獲得較佳使用率,因此 UNIX 在「索引節點表格」(inode table)裡設有十三個進入點(entry)。前十個是「直接區塊」,它們的大小在多數的系統為四個位元組,其儲存的內容是直接指到「資料區塊」(data block)的位址。假設每個資料區塊的大小為 1024 個位元組,因此十個直接區塊可以找到 10K 位元組的資料。第十一個為「單一間接區塊」,大小亦假設是 1K 位元組,其儲存的內容是指到「直接區塊」的位址。由於每個直接區塊位址佔四個位元組,因此單一間接區塊共可以記住 256K 位元組的資料,第十二個為「雙重間接區塊」,大小也是 1K 位元組,其儲存的內容是指到「單一間接區塊」的位址。由於每個位址佔四位元組,因此雙重間接區塊可以記住 256 * 256K = 64 百萬位(M Bytes)的資料,第十三個為「三重間接區塊」,大小為 1K 位元組,其儲存的內容是指到「雙重間接區塊」的位址。由於每個位址佔四位元組,因此三重間接區塊共可以找到 256 * 64MB = 16 千萬位元組(G Bytes)的資料。使用情形請參閱下圖:

Indirect block.gif (7865 bytes)

【參考】inode, data block, file system

【附註】BSD UNIX 共有 15 個進入點, 2 個直接區塊指向資料區塊。

initialization process

【譯名】啟始處理程序

【說明】「啟始處理程序」是系統啟動後產生的第一個處理程序,其「處理程序識別碼」(process ID)為 1 自此以後所衍生出來的處理程序均為其子孫,其主要的工作在於啟動線上所有的終端機,並且回應”login:”在螢幕上,當用戶簽入(login)系統後,它又會產生一個 shell 給此使用者,並且控制及維護所有處理程序的結構。「啟始處理程序」一經系統啟始後,便會永休無止的在背景環境(background)下執行,直到系統關機(shutdown)。

【參考】login, process ID, shell

Inode (indentified node)

【譯名】索引節點、檔案指標

【說明】在 UNIX 系統裡,每個檔案都有一個伴隨它的 inodeindentification node 的縮寫)。這個 inode 的值必須是系統中獨一無二的。它的用途是作為存取檔案的索引。您可以用系統指令 ls -i 將現行工作目錄下的各個檔案之 inode 的內含值印出。 inode 的內部儲存了許多重要的資訊,例如:

檔案所有人的識別碼

檔案型態

檔案存取權限

檔案存取時間

該檔案有幾個連接

檔案的大小

檔案的實際儲存位址

從使用者的觀點來看,用戶是以檔名來辨識 UNIX 的檔案;但是以核心程式的立場觀之,則是透過 inode 來使用檔案。 i-node 有兩種存在狀態,在未被使用時, inode 被放在磁碟中所謂的 inode 串列(inode list);當它要被參考時。核心程式會將它載入至主記憶內,此時的 inode 被稱作 in-core inode。以下是 inode C 語言的結構(structure)所表示的情形:

struct inode

{

int imode; /* 存取權限 */

char i_nlink; /* 檔案連接數 */

char i_uid; /* 擁有者識別碼 */

char i_gid; /* 使用群識別碼 */

long i_size; /* 檔案的長度 */

int i_addr[13]; /* 檔案所在的位置 */

int i_atime[2]; /* 最近一次存取時間*/

int i_mtime[2]; /* 最近一次修改時間*/

}

【參考】disk inode, in-core inode, inode list, kernel

inode list

【譯名】索引節點串列

【說明】索引節點串列儲存了檔案系統的所有索引節點,其功能是作為系統核心找尋檔案的索引。但是第一個索引節點(inode 0)是不使用的,第二個索引節點(inode 1)是保留給根檔案(root file)使用。

【參考】file system, inode

Internet

【譯名】網際網路

【說明】網際網路是一個大型的網路,由全世界的各個電腦網路與個人電腦,透過電話線、人造衛星以及其他的電信系統交互連接而成。網際網路以 TCP/1P 作為通訊協定。

Internet 起初起源於 ARPANET(這是美國國防部在七零年代初期的一個計劃,全名為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但由於民間使用的需求,逐日增加,並有安全性的考量,故後來分為兩個網路,一仍稱為 ARPANET,另一個稱為 MILNT,後者則純粹是作為軍事上的用途。後來又有其它無數各種規模的網路陸續加入,例如 NSFNETCSNETBARNETNYSERNET等,最後都統稱為網際網路( Internet)。

網際網路上有許多重要的工具程式,如   telnetFTP、 E-mail、Gopher  等公用程式,使得訊息的交換更具時效性和便利性。

【參考】telent, FTP, E-mail

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譯名】處理程序間的通訊

【說明】在 UNIX 環境中會有數個處理程序(process)同時在執行,而相關的處理程序間會有互通訊息的必要,這種作用於同一系統中處理程序間訊息的傳遞稱為處理程序通訊。

SVR4 運用於處理程序間的通訊方法有五種:管線(pipe)、具名管線(named pipe FIFO)、訊息佇列(message queue)、信號(semaphores)和共享記憶體(shared memeory)。就使用便利與速度而言,共享記憶體是最理想的一個選擇。

IP Address (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

【譯名】IP 地址

【說明】每條網路與每台電腦都應該有一個獨特唯一的地址以茲辨認。因此 IP 通訊協定以 32 位元來表示網路與電腦的地址,地址統一由一個國際性的組織 NIC 來配合以避免重覆,NIC 給與的地址可分為五類,如下所示:

IP Address.gif (4120 bytes)

ABC 三類中,A 可以在同一條網路上提供地址給非常多的電腦,而 C 類則提供地址給多條網路,但每條網路的電腦數量不得太多,B 類則居於兩者之間。D 類的 multicast 地址是指所具有 D 類地址的封包 (Packet) 會同時散播到一群電腦上。至於 E 類,目前只限於研究用途。

IP 地址是 10 進位,8 進位或 16 進位的 4 個數字,數字間以句點隔開,例如 145.92.35.78 (10 進位)。每台機器都有 4 個數字,如果機器數量眾多,很難記住每台機器的 IP 地址,所以需要給予一個具意義的名稱,一台機器的 IP 地址和名稱都記錄在檔案 hosts 中,讓使用者可以直接使用名稱。隨著網際網路上的使用者日益增加,現有的 IP 位址越來越不敷使用,因此開始有新的規格出現,例如 IPv6。

【參考】IPv6

IPv6

【譯名】無

【說明】現在的 IP 定址是採用四個位元組,因此所能使用的位址為 232 個。由於現在 IP 位址已經日漸不足,因此發展出 IPv6 這個新的辦法,它可以讓 IP 位址的數量一口氣跳到 2128 個。

ISO

【譯名】國際標準組織

【說明】ISO 是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英文名稱縮寫。它成立於 1946 年,是個自願性、非公約式的組織。它的成員是 89 個會員國的國家標準機構﹐如:美國的 ANSI、英國的 BSI、法國的 AFNOR、德國的 DIN 等等。

ISO 所頒佈的標準羅萬象﹐從螺絲帽到電話﹐幾乎無所不包。ISO 有將近 200 個技術委員會﹐依成立時間的先後順序加以編號﹐其中編號 TC97 的委員會負責主管電腦和資訊處理。在每個委員會下設有依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簡稱 WP)劃分的次級委員會(SubCommittee﹐簡稱 SC)。

ISO 標準的採用程序是當某個國家的標準組織有感於某個地區需要有個國際標準﹐於是就組成一個工作小組(WP)來研擬提議草案(Draft ProposalDP)。再將這份 DP 給所有的會員傳閱﹐會員可在六個月內提出任何的批評或建議。如果有半數的會員同意﹐工作小組便可將 DP 修訂成一份叫做國際標準草案(Draft Interanational StandardDIS)的文件,再傳閱和投票表決。根據表決的結果﹐工作小組於是就擬妥國際標準(International StandardsIS)的最後書面內容並加以批准、出版。